首页 > 娱乐 > 电影  >  正文

《敦刻尔克》的手法,让人闻到了死亡的味道

如果要让我推荐一部2017年最值得看的电影,那么我首选《敦刻尔克》。虽然整个观影过程被虐的不轻,但却心服口服。

在票房上,《敦刻尔克》可能难以企及同是军事题材的《战狼2》,因为电影中没有令人肾上腺素飙升的视觉盛宴,也难以带给人《战狼2》所带来的民族认同感。它带给人的更多是绝望中求生的无力感和代入感。

如果诺兰被尊为大师的话,《敦刻尔克》将是他第一部真正的大师之作。

[!--empirenews.page--]

(注:涉及少量剧透,但不影响观影)

在这部台词寥寥的电影中,画面和声效成为了主角。在电影开场不久,随着德军战机的轰炸,一段高昂的旋律把观众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如果这样的配乐从头贯穿到尾,你能接受吗?

海陆空三条故事线交织在一起,影片没有详尽的背景交代,没有“战争片常见要素”——没有作战会议,没有动员演说,没有希特勒和丘吉尔,也没有敌军,所有戏剧性的矫饰都被筛除,只留下战争本身,让画面自己来讲话。

然后被打乱了时空顺序的场景交叉进行,一会儿镜头在海滩上

一会儿在空中

[!--empirenews.page--]

一会儿在海上

死亡,紧紧追赶着片中的每一位角色,无论在海滩、空中还是海上,他们经历着重重磨难,无休止的恐惧一次次袭来,你只想知道:他们到底有没有活下来?!

全程你必须保持全神贯注来捋顺剧情还得承受着类似 Home、Supermarine这样低沉重复极具紧迫感的音乐不断来碾压着你的神经。

越到最后,死亡越来越逼近,音乐越来越恐怖,剪辑节奏越来越紧密,乌云压顶,你坐在影院里却对士兵们的心情感同身受,迫切等待曙光的到来!

这种“沉浸式”的观影感受诺兰做到了,这就是《敦刻尔克》。

而将你卷入这场漩涡的正是剪辑和配乐的巨大力量。

诺兰曾说:“拍《敦刻尔克》时,我主要依靠视觉来讲故事,台词比我以往的电影都要少。”在107分钟里,他向观众展示了摄影、音乐和剪辑的神奇力量。

「谢泼德音调」可以说是《敦刻尔克》中的隐形主角,从剧本结构到配乐、剪辑的创作原理,都是围绕谢帕德音调而产生。你会发现,《敦刻尔克》的紧张刺激包括对观众的“折磨”,就像谢帕德音调一样,永无止境走向高潮却又永远不爆发。诺兰在接受 Business Insider 时就曾透露,《敦刻尔克》的剧本主要是根据「谢泼德音调」的原理来写的。

[!--empirenews.page--]

我用「谢泼德音调」的方式交织了三条时间线,这样能产生持续的紧张感,一点一点地在加剧。所以我想用相似的数学原理来完成音乐的创作。

谢帕德音调(Shepard Tone),又称“谢帕德音调错觉”(Shepard Tone Illusion),来源于美国认知科学家罗杰·纽兰德·谢帕德。作为公认的空间关系研究之父,谢帕德在研究中发现,当数个八度音一个接一个顺序播放时,如果低音部分渐渐增强,高音慢慢消失的话,由于是高低音交叉叠放,而且人类大脑一般感觉不到这种降调,就会产生音调在持续升高的错觉。

然而这种错觉,非专业人士根本不会察觉。

正是在谢帕德音调的原理驱动之下,诺兰擅长的非线性叙事剪辑手法、IMAX拍摄和汉斯·季默的作曲组合在一起,成就了这样一部神作。让观众观看影片时始终处于配乐营造的情绪之中,身不由己,无法自拔。

如果说《敦刻尔克》像是一次噩梦般的濒死体验,那么这个噩梦却有着一个美梦般的辉煌结尾。一切阴霾一扫而空,只留下荡气回肠。

《敦刻尔克》让我们看到音效、配乐、剪辑的震撼力量。可以说,《敦刻尔克》的成功,剪辑和配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没有一部诺兰电影像《敦刻尔克》这样如此依赖摄影和音乐的配合,没有一部诺兰电影像《敦刻尔克》这样如此依赖于画面的逼真,也没有一部影片像《敦刻尔克》这样让人真正走进电影。

今日热点

小编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