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正文

设立技术转移中心 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化

原标题:设立技术转移中心 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化

■记者 康乔娜

在前不久召开的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上,我市提出了“西安发展十问”和“补齐十大短板”,系统全面准确地分析了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其中,第三问和第三个短板直指军民融合。昨日,记者就我市军民融合建设发展方面的问题,采访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院军民融合部负责人张凯。

发挥军工企业作用 搭建专业对接平台

“世界大国的崛起,无不经历了军民融合的历程。美国85%的现代军事核心技术同时也是民用关键技术,80%以上生产军用品的企业同时也在生产民用品。”张凯介绍,中国在崛起过程中,一定会经历军民逐步走向融合的过程。我国军民融合的突破口、着力点,是军工企业和非军工企业的融合,只有依靠尖端技术最集中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发挥好军工企业的一线作用,把军工企业的“技术优势、研发优势、集成优势”和非军工企业的“投资优势、市场优势、专项优势”结合起来,才能打通军用高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记者了解到,我市明确提出到2021年,军民融合产业营业收入超过3300亿元,军工经济增加值对GDP贡献率达到10%以上,民参军企业数量达到500家以上。那么,如何才能促进我市的军民融合呢?

“西安是我国军工产业聚集地,民用产业发展也初步具备了承接军工高新技术的条件。推动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需要一个专业的对接平台,为军民两方的融合创造条件。”采访中张凯表示,中国航天十二院是航天系统工程的发源地和实践者,拥有3.7万项航天专利技术以及辐射到六大军工领域的近20万国防专利技术,是航天知识产权中心和军民融合促进中心。中国航天十二院面向各地发展建设的航天(国防)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中心,为地方军民融合发展提供技术转化、二次孵化平台、信息与人才交流的平台,为“军转民”和“民参军”提供科学规划和需求对接,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全寿命对接融合,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化,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

[!--empirenews.page--]

面向各地发展需求,建设专业化的航天(国防)技术转移中心,以“政府搭台、航天推进、企业唱戏、民众受益”为基本思路,发挥资源整合、优势集成的作用,推动航天技术转移转化,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全寿命对接融合,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

让钱学森精神在陕西大地落地生根

此前,中央编办为十二院确立了“打造钱学森智库,服务国家大局、支撑航天发展,成为军民融合产业平台建设抓总单位”三大职能。“中国航天十二院是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的发源地和钱学森智库的践行者。”张凯说,钱学森智库是在钱老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指导下,以综合集成研讨厅为技术手段,以经济社会复杂巨系统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应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建设而成的。钱学森智库思想以系统工程理论方法技术为核心,以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跨行业多融合性为基本特征,以总体设计部为具体表现形式,推动政策系统、工程系统、社会系统从“不满意状态”到“最满意状态”的综合提升。

张凯告诉记者,面对中国的未来,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中国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构建以创新为导向的教育新型模式势在必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就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而西安钱学森学校旨在践行钱学森对教育模式的创新,以钱学森科学精神和教育思想为指引,奉行荣誉教育,集中优势资源,实施跨学科通识教育,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创造不设“天花板”的成长空间,培养基础知识宽厚、兼具科学创新能力与综合人文素养的拔尖创新人才,让钱学森精神和他的教育思想在陕西大地落地生根。

今日热点

小编精选